历史沿革

1958

浙江大学指定朱长乐牵头,从化工系抽调五名教师:李式模、邵敦荣、王春森、孟东峰、林国柱,在物理系正式成立科研组从事氢液化研究,宣告了浙江大学低温科学研究的诞生;

1959

氢液化研究取得成功,刘丹副校长到现场鼓励;

1960

科研组归入新组建的浙江大学十系并搬至浙江大学三分部(现之江校区),并正式设置“稳定性同位素分离”专业,由朱长乐负责;

1962

第一届本科生57级(五年制)毕业;

1963

58级本科生(五年制)毕业; 9月搬回本部,挂到化工系,停止本科招生;

1964

由省委书记亲自批准拨款的液氢和液氮设备安装调试完毕;   成立低温研究室;

1969

朱长乐调离低温组;

1972

100升液氮容器研制成功,芬兰Lomasna教授在“Cryogenics”上报道;

1973

教育部同意恢复低温工程专业招生;

1974

恢复招收本科生(三年制);

1976

100升液氦容器研制成功;

1977

中国制冷学会成立,林理和当选首届理事;   100升液氦容器”、“液氮冷冻治疗”获浙江省科研成果奖;

1978

化工部同意拨款在浙江大学建造低温实验楼2500平方米,1982年建成投入使用;   转入新成立的热物理工程学系,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并开始培养研究生,招收两名学员;   “多层绝热法及低温容器的研制”、“液氮冷冻治疗器及临床应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李式模被聘国家科委新型化工材料专业组成员;

1980

林理和、陈国邦作为本专业第一批访问学者,出访美国两年;

1981

胡熊飞首次对本科生开出“制冷技术”选修课,从此,本专业从低温扩大到普冷;   美国国家标准局(NBSV. Arp访问本专业,他是第一位访问本专业的外国客人;

1983

获得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低温流体的格鲁尼逊数”,项目负责人陈国邦;

1984

“转动喷嘴膨胀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获奖人包裕弟等;

1985

低温研究室拆分为制冷工程教研室和低温工程教研室;   专业名称改为“制冷设备与低温技术”;

1987

“制冷及低温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获得批准;   李式模被聘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压缩机、低温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8

林理和当选国际制冷学会(IIRB1委员会委员;   美国国家标准局T. Flynn成为本专业第一位外籍客座教授;

1989

发起并成功主办第一届“国际低温与制冷大会”,简称ICCR,王启东任主席,陈国邦任组委会主席;

1992

制冷工程教研室和低温工程教研室合并成立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陈国邦当选国际制冷学会A1/2 委员会委员;

1993

李式模,陈国邦,沈永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度浙江大学单项科研经费优胜奖;

1994

李式模被聘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1995

开始培养博士生,导师陈国邦,学生邱利民;   硕士生赵莉获竺可桢奖学金;

1996

陈国邦被机械工业部聘为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王剑峰首次开出“暖通空调”本科生课程,本专业拓宽到暖通空调领域;

1997

浙大-吉佳暖通空调研究所成立,挂靠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1998

应教育部统一部署,本科专业名称改为“热能与动力工程”,设立低温方向

1999

与德国联合培养首位博士生甘智华,中方导师陈国邦;   邱利民获国际制冷学会“林德”奖; 陈光明被确定为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人员; 本科生汤珂获竺可桢奖学金;

2000

陈国邦当选国际制冷学会A1委员会副主席,陈光明当选该委员会委员;邱利民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陈国邦;

2001

德国吉森大学的G.Thummes教授受聘本专业客座教授;

2003

本科专业名称拓展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设立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专业方向; 成功承办“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教学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

2004

招收第一个外国留学博士生Maiga,导师陈光明;   首位博士后王志毅进站,合作教授陈光明; 首位外国留学博士后Tyagi进站,合作教授陈光明; 液氦温区脉管制冷机部分核心技术转让给日本岩谷公司,负责人邱利民;   低温02级本科生孟令军、徐兆良、黄忠杰和陈镇超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工程技术创新大赛”大学组全能三等奖,该作品作为优秀项目,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特别设置的“未来工程师联展”;

2005

陈光明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冷空调热泵技术选择委员会委员;   本科生孟令军获竺可桢奖学金;

2006

周远院士受聘本专业客座教授;   “深低温回热制冷法研究”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人陈国邦等; 陈光明被聘为教育部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陈光明教授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冷空调热泵技术选择委员会委员;

2007

成功承办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7年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热机气动热力学和流体机械学术会议”

2008

成功承办国际制冷学会系列会议“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yogenics & Refrigeration”(ICCR2008),陈光明任大会主席; 陈光明当选国际制冷学会B1委员会委员,邱利民当选国际制冷学会A2委员会副主席,金滔当选国际制冷学会A1委员会青年委员;   邱利民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2011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加入了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金滔教授入选国际制冷学会A1委员会委员。

2012

张学军等成果“文物热湿环境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浙江大学-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实践教学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3

成功承办国际制冷学会系列会议“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yogenics & Refrigeration”(ICCR2013),邱利民任大会主席;

2014

邱利民等” 大推力火箭绝热泡沫塑料低温吸湿增重测试技术及应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成功承办国际制冷学会系列会议“11th   IIR Gustav Lorentzen Conference on Natural Refrigerants”(GL2014),陈光明任大会主席。 “制冷与低温本科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教师有金滔、陈光明、王勤、邱利民、甘智华、汤珂、韩晓红、孙大明、唐黎明和陈琪等。

2015

浙江省制冷与低温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技术实验室,经浙江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是浙江省内首家在制冷与低温技术领域成立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主任是陈光明教授。   陈国邦等“深低温回热制冷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陈光明教授担任国际制冷学会B1(热力学与传递过程)委员会副主席。

2016

邱利民主持《深低温精馏过程强化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本科生郑瑞芮等的创新作品“空气洗手装置”获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金奖和特别大奖。

2017

邱利民主持《高效节能气体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8

赵阳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浙江省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