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在紫金港东区上课的你,可曾对不时从井盖上冒出的“白雾”产生好奇?搭乘西区的电梯上下楼的你,有没有留意电梯墙上不断更新的“西区教学楼用电量统计图”?也许你热爱科研与创造,那么你一定听说过每年如约而至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这一切,都来自一个永远工作在“水深火热”中的集体——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
2014年3月9日中午,“发现浙大”的脚步便来到了能源工程系实验室,30余名来自不同大类的同学与能源系五名教授面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教授们针对同学们的疑惑细致解答,同学们也主动分享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和构想,针对即将面临的主修专业确认提出自己的疑问。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邱利民和能源系王勤、周昊、刘震涛、俞自涛等4名教授受邀与会。
短暂的交流会后同学们被分成四组,尾随带队学长学姐们的脚步,依次参观了热能、低温、车辆及热动等四个研究所及其下属的各项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有博士生或硕士生学长学姐耐心讲解实验原理及研究目的。作为即将面临专业确认的大一新生,这样的一次行走与“发现”,让同学们第一次身临其境,感受能源和能源系的独特魅力。
团结为基,创新为桨
能源系作为浙江大学一类重点学科,在浙大已有悠久的历史。但事实上,能源作为一项发展潜力无限的学科,却是近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才飞速发展起来。 而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也因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学院精神,成为同类专业院校的佼佼者。用邱利民的话说:“我们能源系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首先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团结,有了团结才能发展和创新。”的确,团结不只是他们的院训,更成为深入每个人心中的主旋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科研竞赛、SRTP参赛队总会取得优异成绩;教授亲自深入课题组,对每个人进行项目指导,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教授和同学一起工作到深夜;这种团结,甚至在不同专业之间,据记者了解,一位大四热能方向的学生,其毕业设计却是在低温方向的团队中完成,也是由低温方向的教授负责指导。而创新,又为这个团队不断注入新鲜活力,他们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加以发散,许多在国际国内斩获大奖的科研项目,便都是来源于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如目前已有课题小组正对紫金港东区地下冒出的“白雾”进行研究,希望由此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张张鲜红的奖状,一道道成功的笑脸。一滴滴辛勤的汗水,一段段奋斗的故事。团结与创新让他们的智慧凝结,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乐在实验,美在科学
参观的队伍来到李达三楼(能源工程系实验楼)门前,低矮的大门,古旧的风格让你很难想到其中每一间房子都暗藏玄机,实验内容非富多彩,实验项目横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项学科。在这里,流入你鼻息的不单是化学试剂的刺鼻,响彻耳畔的也并非都是机械轰鸣,敲开每一扇门,都是一片新的科学视野,整个李达三楼也可称得上是科学的盛宴了。用实验室中一位硕士生的话说:“我们虽然同属于一个课题组,但我基本上不知道其他实验室在研究什么。”
“发现”小组每进入一个实验室,都有博士生研究生学长细心讲解每个实验内容,从汽车整车装配到零部件设计,从制冷效率研究到热机装置改进,从太阳能高效采集到能源多级利用,从机械设计改造到生物质能研究,多学科多领域融会交叉,同学们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却也被深深吸引。能源系吴杰老师指导的研究生更是为同学们现场演示沸腾穿热实验,表面上平静的小球表面,却因为些微温度改变,在传感器上显示出巨大的变化,这让现场同学纷纷惊叹,一位混合班的同学说:“第一次觉得做实验这样的有趣。”其实也正是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才让整个能源系显得独具风韵,生机盎然。
厚积薄发,竺梦能源
如果你曾关注过能源系的介绍,一定会被一些数字惊叹: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事实上,能源系的实力不只是来自扎实的探索,更在于他们长远的眼光和不懈的追求。能源工程学系下设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制冷与低温和热工与动力系统等4个研究所,却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开发利用更高效、更清洁的能源,让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跻身世界一流水平。邱利民说:“浙江大学能源系近些年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我们不只是开发新的能源,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高效率利用现有能源。”这也让浙江大学能源系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邱利民介绍,近期第五届国际低温制冷会议将会在浙江大学召开,而这样规模的会议浙江大学负责承办的不在少数。
能源系用“DOE”作为系名的缩写,意为“Department Of Energy Engineering”,但是他们也赋予了这个“D”新的内涵,那便是“Dream”,这是能源系所有师生的“能源梦”,是浙江大学建设世界级学科的“国际梦”,也许更重要的,是世界节能环保的“绿色梦”。
在这“冰”与“火”的交织里,是热血和梦想在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