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承——记浙江大学能环专业(制冷方向)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曾昭赟

2015-12-21 11:18:43 曾昭赟 @ admin 2543 次浏览 新闻动态

一九九四年,古城开封这个冬天的风比以往更加得凛冽。一间产房内,一个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深冬的沉寂,似乎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低温”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零一五年,一个来自开封的青年为浙大能环专业(制冷方向)捧回了求是学子的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而这距离上一次制冷人获此殊荣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是一个轮回,它见证的不仅是浙大能环专业(制冷方向)的蓬勃发展,更是浙大制冷人对“求是、创新”精神的薪火相传。

说起为什么会选择“冷门”的能环专业(制冷方向),曾昭赟承认,是一个同样来自开封的学长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曾昭赟刚刚跨过高考的门槛,懵懂地走进求是园时,他的学长王征早已是这里的一个传奇。王征那时正在浙大制冷及低温专业师从陈光明教授攻读硕士学位,连续两年位列专业第一,并在毕业后前往了世界排名第四的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浙大的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在自己所研究的涡流管领域申请了十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些发明的提出甚至要早于美国此领域的权威!

虽然早就心怀投身能源革命的理想,但是在选择专业时,曾昭赟还是在能源、材料、化工之间徘徊不定。“是王征学长让我坚定了选择制冷方向的决心,因为他向我展示了这里友善的师生关系,并为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科研道路。”曾昭赟说。在王征的介绍下,他同样选择了陈光明教授作为导师。陈光明教授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冷空调热泵技术选择委员会的委员,在制冷剂替代、新型空调热泵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大一暑假,在其他同学都抓紧时间享受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时,曾昭赟却早已一头扎入了实验室中。说起那段岁月,他深有感触:“那年杭州夏天的高温破了建国以来的气象记录,差不多连续20天都超过了40度。而且我那时住在紫金港,每天都要顶着烈日骑车往返玉泉一次。每趟单程差不多40分钟,我都要把一瓶600毫升的水喝得滴水不剩,到达后身上像淋了一场大雨一样。 虽然路程艰苦,但是他认为收获却是值得的:“那时还没上专业课,无法从事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熟悉实验室的环境是最重要的。而且如果你足够细心,是可以发现数据处理方法中的错误的。第一次为科学事业做出了一丁点贡献,你就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进入大二后,曾昭赟依然过着“两地奔波”的生活,他每个周末都要在玉泉的实验室中度过。此外,他还和金融、光电等专业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挑战杯”创业大赛,并获得了浙江省三等奖。“创业大赛让我深刻的感受到统筹合作的重要性,在人事管理、融资这方面,我们学工科的真不行。但是我也认识到了一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还是科技创新,哪个团队的技术含金量高,评委就更感兴趣。将来在面对市场时其实也一样。”这次创业大赛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走科技创新之路。

进入大三后,曾昭赟在前两年播撒的科研种子开始收获。这段时间,他作为共同作者的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nergy separation in a vortex tubeDevelopment of a novel indirect-expansion solar-assisted multifunctional heat pump with four heat exchangers等论文陆续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Research & Technology等四个SCI期刊上。此外,他还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谈到经验与教训,他说道:“作为队长最重要的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刚开始参赛的时候,前途还很不明朗,大家都没什么热情,经常是把工作分给谁谁不乐意。这个时候队长就要身先士卒,自己多做些。后来出了一些成果,也进入了决赛,大家的热情就高起来了,都想看到自己的团队笑到最后。此外,团队想要成功也需要人尽其才。我比较有想法,就负责设计技术方案;设计专业的同学负责作品的包装宣传;口才好气质佳的同学就负责答辩。”比赛之余,曾昭赟在之前从各个方面发掘的创新想法也在长期酝酿后开始发芽,到目前为止,他已有反射式辐射供冷系统、新型Darrieus-Savonius组合式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等三项发明专利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受理。在谈到自己的创新能力时,他笑了:“我并不属于那些过目不忘、运算如风的天才,我只不过是脑洞比较大。我认为创新最重要的是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大脑。新的创意可能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人们对于哪里还不满意,哪里就有创新的空间。”

除了学业有成,曾昭赟还热衷于公益,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大一那个炎热的暑假,在实验室工作了一个月之后,他只在家休息了三天,就又踏上了前往西藏林芝派镇希望小学的支教之旅。至今,他都认为这是自己在大学最珍贵的经历:“我们在去派镇的路上转了三次火车,两次汽车,还带着为孩子们买的几十斤重的书籍,但是心情却特别舒畅。刚到小学时我觉得他们这里的设施并不比内地差,可是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我才发现信息的闭塞才是一个人发展的最大障碍。那里的大多数孩子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三年级的孩子连日夜交替的成因都不清楚。不过他们都很有志向,都想考上内地班,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对他们的人生有帮助。”

中国国际动漫节是在杭州举办的最大型的节会之一,但是之前的几届都缺少了浙大志愿者的身影。二零一四年四月,浙大志愿者团队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志愿服务活动,而学生领队正是曾昭赟。对于这段经历,他回忆说:“作为领队我感到责任是很重的,我要保护我们的志愿者在站岗时不被偷窃,还要帮大家联系伙食和交通。但是参加志愿者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认识了一群朋友,而且他们都是乐于奉献的人。”

对于未来,曾昭赟计划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我认为新能源革命已经到来,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清洁能源的发电比例已经达到70%甚至更多。我想做的就是把清洁能源和建筑结合起来,让每个建筑不仅是能源的消耗者,而且成为能源的生产者。此外,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其成果对居住者的健康和心情都大有裨益。”说起自己的研究方向,曾昭赟充满了信心。在国外取得一定成果后,他希望回到浙大来,继续传承浙大制冷的荣耀。